五十年前的秘密武器-不走味的俄羅斯咖啡
民國三十八年台灣充斥著反共抗俄的年代,十八歲的簡錦錐不但不抗俄,還與白俄人很麻吉,結識二個月後就合夥在武昌街城隍廟對面開店。中國人迷信,不願在廟對面開店,怕會有對沖的問題,俄國人不覺為意,與當年曾任台北市長的高玉樹承租。當年的店面比現在小,一樓賣俄式麵包及西點,半年後二樓提供俄羅斯風味簡餐及咖啡。今年七十二歲的創史者簡維錦錐表示,「我們的俄羅斯咖啡由來自巴西、馬達加斯加島、南非的咖啡豆及不能透露的配方調和而成,味道與當年一樣。」歷經興衰跌倒後,不走味的俄羅斯咖啡是吸引舊雨新知報到的秘密武器。 |
 |
約民國四十八年左右,台灣尚處於白色恐怕的時期,詩人周夢蝶取得合法執照,於一樓騎樓擺起書攤做生意,販售大陸作家的禁書,至此,白先勇、王禎和、黃春明、歐陽子等藝文人士漸漸以此為聚點。久而久之,經常可見他們點一杯咖啡坐在牆腳、窗邊的詩人或作家在此消磨一整天。 |
 |
保留木質窗櫺、老式吊燈讓老主顧回憶
在內部陳設上,除了木質地板沒有還原初衷外,保留了木質窗櫺、老式吊燈,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訂做自淡水的紅木方型火車座椅,竟然毫髮無傷地被再度推出台面。這些座椅在今天看來或許與潮流脫節,但整體看來,和諧古意又不失典雅氛圍。更為了讓老主顧重回當年氛圍,在周夢蝶、管管等知名藝文人士常坐的位子擺上老照片,供人遙想回味。 |
 |
目前,店裡的客人約分為兩種,上了年紀的客人通常是來這裡追念往日的美好回憶;對於年輕人則是懷著朝聖的心情來一窺究竟。特別是在附近的上班族,乾脆利用午餐時間來此感受昔日是周夢蝶、黃春明、林懷民這些文人雅士經常出入的老店風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