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粉絲團 1000篇飲食文化專題
早期的漆器,製作方式是以木材為胎,塗上由漆樹提煉而來的生漆,然後用石頭粗磨,接著用木炭細磨,最後再塗上黑漆而成。由於作法比較簡單,因此比較脆弱,在桃山時代之前,漆器原本是王公貴族拿來祭祀用的,至桃山時代與江戶時代初期之後才慢慢普及,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桃山時代的寬文年間(1661∼1673),日本的工匠為使漆器成為更堅固的日常器具,因此會在上漆之前,在胎上裹一層布,密實地將胎包住再上漆,如此漆器就變得十分耐用了。

大皿
日本人稱盤子為「皿」,皿類器具幾乎皆為陶器製品。大皿通常用於盛裝拼盤類的食物,如:生魚片拼盤、壽司拼盤。另外也可用於盛放多人份的沙拉或菜餚。

後來,在享保年間(716~1736),漆器又發展出「沈金」與「蒔繪」兩種裝飾技法,使得漆器的風格越趨華麗。當時,還有許多住在金澤市(有小京都之稱)與京都的工匠,紛紛都移居到輪島市來,發展出許多種美麗的漆器風格呢!至於日本的陶器史,一般被認為開始於五百年前的沖繩陶器文化。
上一頁 下一頁

中皿
中型規格的盤子可用於盛放一人份的沙拉、一人份的日式涼麵或是其他一人份的菜餚,在日本餐館的「一人膳」中,常可見到各式美麗的中皿與食案搭配上桌。
不過,真正將陶器文化發揚光大的則是製作精良的「有田燒」,其歷史最早始於西元1616年,豐臣秀吉自朝鮮半島帶回大批精於陶藝的工匠,同時也引進了中國人優越的製陶技術。自此,日本人的陶藝名聲遠播,且出產的「有田燒」也開始輸出到歐洲各地,而由於是從有田市西北郊的「伊萬里港」出口,因此「有田燒」也被稱為「伊萬里燒」。 小皿
小皿常搭配大皿使用,在日本餐館中,大皿通常用於盛裝多人份的菜餚,然後由服務生分取盛裝至個人的小皿中,因此我們能常見到有「一大五小」的和食器皿組合。另外,小皿也可當作點心盤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