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粉絲團 1000篇飲食文化專題
將新鮮食物放在高溫鐵板上炙熟的烹調法,其實起源於十五、六世紀的西班牙人,當時的航運相當發達,航海時人們將現釣的海鮮就地放在燒熱的鐵板上烹調食用,這種烹調法隨著船隻的航行傳到了歐美大陸的各個國家,但當時的吃法很隨性,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經由一位日裔美國人將這種烹調技術引進日本,成為日本人製作西餐的技巧並加以改良,加上日本商家喜歡和客人面對面交流,讓客人在用餐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廚師廚藝,才具備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鐵板燒雛形,大家圍坐吧檯式的大型餐桌,看著廚師在鐵板上舞弄刀鏟。

鐵板燒所謂的好食材,必須具備兩樣基本條件,一是新鮮品質好,其次就是適用,對鐵板燒來說,海鮮類材料對於新鮮度的要求是最高的,不論是一般的魚、蝦或是較高級的龍蝦、帶子、鮑魚等,如果不夠新鮮,即使技術再好也只能達到普通的水準,要做到令人回味無窮,新鮮絕對是必備的條件。

牛肉的選擇受到日本的影響,大多以日本牛肉為主,強調肉質得細嫩程度與脂肪的分布比例,品質優良的「神戶牛」、「松板牛」都是經過精心的飼養技術所養成,為了達到最佳的風味,飼養期間甚至會讓牛隻飲用低酒精成份的啤酒,幫助氣血運行以加速新陳代謝,再經常利用乾草或毛刷刷遍全身,使脂肪能更加均勻分佈。

除了精心挑選品質好的食材之外,食材的適用性也會左右鐵板燒的美味,所謂適用性是指是否最適合用來製作鐵板燒,不同產地的食材應用在不同的烹調法上也會產生些微的差異,例如南非產的鮮蝦在經過鐵板烹調之後嫩度就是會比其他產地的蝦來得高一些。在各種海鮮與肉類中,嫩度高的材料會更能表現出鐵板燒鮮嫩多汁的口感,換句話說,如果是有咬勁的食材,也許用來製作其他料理會很有特色,但是卻不適合製作鐵板燒。

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所以在挑選食材上也會有不同的適用性,而非關材料本身的好壞,像是有人喜歡瘦肉多一點的菲力牛肉,有人偏好口感軟嫩一點的沙朗牛肉,總而言之,除了店家提供夠好的材料之外,要懂得依照自己的喜好挑選才能夠真正享受到鐵板燒最鮮活的美味。

 

相信每個人都看過鐵板燒師傅的現場表演,看起來真是相當的簡單,以步驟來說幾乎看過就知道該怎麼做,而且不同的材料做法也都差不多,道理很簡單,但難就難在時間與溫度的掌控。鐵板燒所使用的鐵板厚度要1.5公分以上,且加熱的溫度要能到達200℃∼250℃,就是經由這樣瞬間高溫快速的加熱食物,才能保留最高的鮮美和嫩度,使作出來的料理就是比其他烹調法要來得美味。所以要能在顧客面前不能有一點失誤的完成每一道料理,可不是隨便就學得來的,每一個正統的鐵板燒師傅都要經過幾年的學習,才能領會到其中的訣竅,以牛肉來說,通常要以220℃的高溫來烹調,但如果牛肉厚一點,溫度也要跟著降低一點,時間也要長一點,才能使外皮與中心的口感與薄一點的牛肉相同。



鐵板燒必須使用特殊的鐵板來進行烹調,想要享受到鐵板燒的美味,並且非得要在店家內享用才能嚐到最新鮮的美味,而料理好後的保溫動作也成為美味關鍵的一環。

一般常見的保溫方式多是在鐵板上鋪上一張錫箔紙,而且會在短時間之內將所有料理通通做好一字排開,這樣的上菜與保溫方式會比較方便省事,但如果無法馬上吃完的話,會使食物持續在高溫中變老、變乾。而較講究的鐵板燒餐通常會採取一道道盛盤上菜的方式,並且在每一道菜調理的同時,就已經預先將餐盤一起放在鐵板上加溫,再將料理好的食物放在溫盤上,如此一來就能避免持續加溫使風味變差的問題。但不論是哪一種保溫方式,最好都能儘快吃完才能掌握住最佳的賞味時間,避免食物過熱或冷卻而辜負了料理師傅的美味手藝。

越是道地的鐵板燒,對於調味也越簡單,只利用簡單的鹽、胡椒粉、奶油、料酒,將食材本身的好味道表現出來,就能做出很好的鐵板燒料理,尤其越是好的食材,就更不能添加太多的調味,否則其他的味道太重,反而會將食材原本的風味遮蓋掉。

要如何讓只經過簡單調味的鐵板燒吃起來更多滋味,其實吃法是有訣竅的,第一口一定要嚐嚐原味,尤其越高級的食材,即使沒有複雜的調味,都能令人回味無窮,嚐過原味之後,就可以搭配上店家所提供的醬料或是配料一起吃,體驗不同的味覺享受,越是講究的店家在搭配的醬料與配料上也越別出心裁,甚至對於盤飾除了美觀之外,也要求具有提味或增鮮的效果,不妨多加嘗試體驗。


1. 依序先將新鮮牛肉均勻的撒上鹽和黑胡椒粉提味。 2. 接著放入無油的鐵板上乾煎,讓牛肉充分釋放出本身的油脂。 3. 當表面煎至金黃略乾後立刻翻面以免過熟。 4. 待第二面也呈金黃略乾狀態時,即可切片。 5. 在鐵板上切片好後,以鐵鏟盛入盤中即可。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3段131號B1
電話:02-2547-1100
網址:www.thesunli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