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粉絲團 1000篇飲食文化專題
上一頁 下一頁


          緊鄰台北朝陽公園一棟有70幾年歷史,上頭並掛有「王有記茶行」的日式建築,店主人為目前第三代傳人王連源先生,他娓娓的說道,王家的製茶業源於中國大陸福建安溪繞陽,當地以鐵觀音為人知曉,後來由於包種茶風行於南洋,於是祖父王孝謹,遂於19世紀時到了泰國曼谷,在1890年開設「王有記茶行」,行銷安溪茶於海外,頗富盛名。

         到了1936年,因為台灣茶葉出口盛行,共分有直銷歐美的烏龍茶,與行銷南洋的包種茶兩大體系,祖父遂派遣父親王澄清到台灣來開拓市場,由於大稻埕在當時因得淡水河交通水利運輸之便,堪稱商業重鎮,因而選定在此落腳。從此奠定了百年茶行在台灣的基礎。

         正當大稻埕的全盛時期,重慶北路、延平北路、迪化街、貴德街等處的精製茶行及洋行加起來約莫有數百家,是台灣主要創匯經濟的產品,有「南糖北茶」之譽。而當時「王有記茶行」出口到東南亞的文山包種茶佔有極大比重,因此40到50年代,「王有記茶行」在大稻埕赫赫有名。


         然而在1975年,約民國60年代,因國內產業轉型、台幣升值與生產成本提高、國內的茶價急速上漲等因素,台灣茶葉外銷急轉直下,使得大稻埕的茶行紛紛外移,王有記是少數僅存百年茶葉老店之一,為了傳承祖父、父親對茶葉的喜愛,加上自己本身對茶葉的熱情,第三代王連源先生因而接下了家族製茶事業。對他來說,如何將家族茶葉精神完整傳承且發揚光大是他長久以來不變的使命。目前店內茶葉的來源為北部的坪林茶園與文山區茶園以包種茶,中南部則以南投的凍頂茶為主。而毛茶則以春茶與冬茶為優。

在製茶的方式上,經過了歷史的變遷,不少的茶行已紛紛將製茶的過程,以現代的機器如電焙機代替,而「王有記茶行」卻是唯一保存傳統焙茶使用「焙籠間」、焙籠、裝茶竹簍製作精製茶的茶行。

         什麼是精製茶呢?王老闆說道,簡單的說就是「毛茶加工」,當茶農將採下的茶葉,經過殺菁、熟捻與初步烘乾的過程後,即成「毛茶」或稱「生茶」、「粗製茶」,雖說作好的毛茶有一定程度的清香味,因此趁新鮮時飲用,可以享受到清爽宜人的口感。但因為毛茶的含水量比較高,容易走味,且沒有經過焙火,不但會使人喝了胃不舒服也容易睡不著,且規格也不統一、並有老梗、薄片、茶末及非茶類雜物等東西,所以品質參差不齊,因此必須經過幾個過程來精製茶,其中尤以焙火與拼堆可說是整個精製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