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粉絲團 1000篇飲食文化專題
上一頁 下一頁
不可抗拒的山產野味

蝸牛肉是原住民相當鍾愛的野味,簡單的烹調方式,是撒些鹽巴烤一烤,搭配小米酒,就成了人間美味。竹雞則是賽夏族人常吃的山產之一,吃法是在竹雞表面抹鹽,下去烤,就能烤出外皮香酥、肉質鮮嫩的口感。山豬肉經常出現在原住民的餐桌上,不論是烤山豬肉、炒山豬肉或涼拌山豬皮,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餚,而要製作口感Q軟的山豬皮,關鍵在於可選擇山豬背部的皮,切塊之後快速汆燙,再以小火慢燉,食用時可搭配蒜茸醬油,風味絕佳。而山羌和鹿肉也是原住民喜好的野味之一,但近來政府禁止原住民捕殺保育性動物,這些野味也逐漸在原住民餐桌上缺席。

特有的食物保存法-醃肉和醃魚蝦

每個族群都有保存食物的特殊方法,阿美族人稱醃製的食物為「希撈」,泰雅族則稱為「打馬面」,不論魚肉、魚卵、獸肉及動物內臟等,吃不完時原住民便以醃製的方式加以保存。在製作時是先將生肉或魚蝦充份瀝乾,敷上鹽巴,並加以搓揉,幾天後等肉質變硬,再用煮熟的米飯,一層肉一層飯的放入陶罐中,並倒入一些小米酒,存封一個月後便可以取出食用,味道酸酸甜甜。據說腐敗生蛆者是醃肉的上品。不論醃魚或醃豬肉,除了是下酒的良伴,也可以搭配米食,十分下飯。雖然有些漢人對醃肉的口味,仍不適應,但對原住民來說,在重要的節日慶典招待賓客時,醃肉是餐桌上不會缺席的美味佳餚。

豐富多樣的節慶美食

原住民傳統祭典中除了小米酒和醃肉等不可或缺外,亦少不了糕點的存在。糕點和糢糬,賽夏族稱為「笛拉木」,阿美族人稱為「阿里澎澎」,所謂「阿里澎澎」外形和粽子類似,是利用海邊常見的林投葉,先將它的葉摘下,削去邊刺,再取四片葉子編織成四方形的容器,裡頭裝糯米一起蒸或水煮,由於有林投葉的薰陶,吃的時候會有一股葉子的芳香。
  另外以糯米製成的糢糬,阿美族通稱為「都倫」,都倫的原料為小米(或白糯米、紅糯米),將小米浸泡後蒸熟,放入木臼中,在石杵抹上一點油不斷搥搗,槌打過程中小米會產生黏性,因此很快會凝結成塊狀,成為Q軟有嚼勁的都倫,都倫本身有淡淡的米香,可沾花生粉和芝麻粉一起食用。另外,由於本身黏韌有勁,吃一塊就能產生飽足感。「香蕉糕」則是鄒族特有的傳統點心,首先將香蕉剝皮後,切成細條狀,鋪於鍋底,上面則鋪上糯米,蒸熟後,將香蕉和糯米分別用杵臼打成膏狀,分開打後再混合一起打,打勻後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