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粉絲團 1000篇飲食文化專題
上一頁 下一頁


1. 煲湯肉類先以冷水浸泡後汆燙


買回來的肉,切適當大小放入盆中,置於水槽中以流動的水沖洗,除了可以去除血水外,還有去腥、去雜質、讓肉鬆軟的作用,沖浸的時間約1小時為宜。之後入沸水中汆燙,更可去除殘留的血水和異味,也能消除部分脂肪,避免湯頭過於油膩。


2. 煲湯藥材需沖洗


中藥材的製作,多會經過乾燥、曝曬與保存,可能蒙上些許的灰塵與雜質。使用前,最好以冷水稍微沖洗一下,但千萬不可沖洗過久,以免流失藥材中的水溶性成分,此外中藥材一次不要買太多,免得用不完,放久後發霉走味。
 


3.加不加水有學問


原則上,煲湯時加水以淹蓋過所有食材為原則,使用牛、羊等食材時,水面一定要超過食材,切記最好不要中途加水,以免稀釋掉食材原有的鮮味,但如果真的沒辦法,必須要加水,也應以熱水為主,避免因為加冷水,使得食材即時降溫變得緊密,細胞孔閉合,讓湯的鮮味降低。


4. 細火慢燉,但也不宜過久


煲湯雖然是需要長時間以慢火熬煮的料理,但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大多的湯品以1∼2小時以上為多,肉類則以2∼3小時為最能熬煮出新鮮風味,若使用葉菜類為主,就不宜煮太久。
 


5.火候大小是關鍵


通常先以大火,以一定的高溫慢慢燉煮,尤其是含骨髓的肉類食材時,先用大火將血水、浮沫逼出,以免湯汁混濁,待沸騰後,需要調至接近爐心的小火,慢慢熬煮,記得不要火力忽大忽小,這樣易使食材黏鍋,破壞整鍋的美味。


6.調味增美味


如果喜歡清爽喝原味,可不加調味,若想調味的話,建議起鍋前加些鹽提味,過早放鹽將會使肉中所含的水分釋出,並加快蛋白質的凝固,影響湯的鮮味。若是喜歡重口味,亦可加上雞粉或是香菇精;如果煮魚,則可以酌量加薑片或米酒去腥。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