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粉絲團 1000篇飲食文化專題
上一頁 下一頁
台灣有條緬甸街的故事
早於民國6、70年代,緬甸當地因經濟不佳、生活不易,許多緬甸華僑因此舉家來台尋求另種出路;他們多為。最早由於台北中、永和以及桃園中壢等區地價便宜,開始有緬甸華僑留駐,而華僑們彼此團結的群聚習慣,則漸漸地讓這些地區成為緬甸華僑們重要的聚集地。在中和這處大本營因華僑人口愈來愈多,便開始擴向新店一帶,尤其碧潭一代更被華僑們喻為神似家鄉的「伊洛瓦底江」風貌呢!
中和的南洋華僑移民人口,約在3萬人左右,其中尤以南勢角的華新街、忠孝街以及興南路一帶為最大聚居地,而這裡的緬僑又多於泰僑,也因此無論在飲食、商品及習俗上都呈現濃濃的緬甸風味,而有「緬甸街」之稱。
◎『緬甸街』的飲食文化
飲食習慣最能反映出此地僑民的思鄉情切。這裡許多緬僑都是從雲南退駐到緬、泰的軍隊或居民後裔,也因此在飲食上便傳承了雲南及緬甸的烹調手法,口味也特別道地,連店招牌也不忘寫上緬甸文;平時散居在台灣各地的華僑們都會特地來到這裡品味家鄉小吃,慰藉鄉情。
從華新街到忠孝街一帶約有20來家的滇緬、泰式小吃,雖然沒有華麗的裝潢,但舉凡香辣湯鮮的魚湯麵、汁濃味美的過橋米線、咖哩雞、香辣河粉,酸辣爽口的涼拌青木瓜、檸檬魚,還有拉茶、酸奶冰、椰子冰等甜點,在這兒都吃得到,且價格十分便宜。另外在華新街弄裡的傳統市場,也有販售泰緬食品的專門店。
然而緬甸街上最新興的餐飲文化,竟是廣式飲茶,接連幾家的廣式茶樓在一片滇緬餐廳中顯得醒目。原來這一帶也有許多廣東人居住在此,為了讓自己的家鄉菜不惶多讓,這些人也於近年開設起廣式餐廳,讓這條街上的飲食文化更顯豐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