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頁 下一頁 |
「百年吳家鼎邊趖」起源於一九一九年,發源地就是目前基隆廟口老店處,是最早在基隆廟口經營小吃攤生意者之一,第一代經營者吳添福先生可說是基隆廟口早期小吃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了,直至第二代的辛勤經營,加上五0年代電影人潮的帶動,廟口小吃才算是真正的發揚蓬勃。 對一般人而言,鼎邊趖也許只是一處特產小吃;但對廟口吳家來說,鼎邊趖不僅是道美食而已,這個不起眼的小攤位,更是陪著吳家三代所有的人走過生命中高低起伏的種種,它絕對是大家放了感情,努力傳承下來的。 說起百年老店的創業故事,吳家第三代、也是目前「百年吳家鼎邊趖」經營者的吳吉祥說明,老店剛創業時並非是賣鼎邊趖起家的,而是以滷肉飯、肉羹這兩項台灣小吃,且只由祖父-吳添福一人獨力經營。當時,基隆廟口周圍只有這一攤經營滷肉飯與肉羹等小吃,儘管利潤微薄,但因沒有競爭者,營業收入勉強餬口;為了平衡生計,吳添福還將店旁一小塊空地租讓給福州友人做生意,靠著微薄的利潤與租金,慘澹維持著吳家人的平日開銷。 |
但隨著各式美味小吃攤的增加,滷肉飯與肉羹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眼看光顧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少,加上福州人有意退租離開基隆,吳添福於是決定買下當時由福州人經營與鼎邊趖相關的烹煮器具與食材,想著或許改賣新產品,也許能夠讓冷清的生意再度門庭若市吧?並未想過這個決定,能夠成就日後的百年吳家。 一開始,吳家鼎邊趖的湯底是肉羹口味,所以鼎邊趖除了各式頗富嚼勁的食材,更參雜濃濃的肉羹味,或許口感太過複雜,造成消費者在食用上的負擔,於是,經過不斷的改良及調整,才由原先的肉羹口味演變為目前的海鮮湯底,;食材搭配部分,除了主角「鼎邊趖」,還添加了蝦羹、肉羹、高麗菜、香菇、金針菇、魷魚、小魚干、竹筍、金勾蝦、蒜頭酥與芹菜等十多種配料,會有這樣的演變也是因為基隆靠海,新鮮的海鮮取得較容易,而且生意人知道食物鮮美,客人一定會較喜歡的。談到現在的鼎邊趖滋味,吳家長子吳吉祥很得意說:「百年吳家鼎邊趖之所以能如此美味,最大的特色就是-爽口又清淡的海鮮湯頭,絕對是與別家不同的啦!」。 |
![]() 你知道鼎邊趖是什麼嗎?一定是有吃過,卻不知為何如此命名,對吧?現在就讓我們來告訴你吧!「趖」是一種形容詞彙,原意是指液態物爬滾的動作。後來被延伸為食材,指將在來米磨乘米將沿著鼎邊滾一圈,鼎中放一些水、鼎邊用火燒熱,一面烤一面蒸所製成的米食,稱做「鼎邊趖」。製作完成的「趖」,由於兩面密度不同(一面烤一面蒸),因此製成品的咬勁十足,加熱烹調即可食用,煮炒皆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