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相關]有4種食材
- 蒟蒻、魔芋、雷公槍
「蒟蒻」一詞原本就是植物的名字,俗名又叫魔芋、雷公槍,是芋頭的一種,原產於大陸東北及黃河流域,三百年前才傳入日本,為日本人研究開發,所以蒟蒻其實是中國人的東西呢!目前市面上可見到的有蒟蒻絲、蒟蒻丁、板蒟蒻等形狀。購買回來的蒟蒻為確保衛生起見,可在滾水中滴2滴醋,再將蒟蒻汆燙一下,撈起後泡入冷水中即可料理食用。 蒟蒻是除了“水”這個成份外,另含有粗蛋白、醣類和豐富的纖維素,幾乎不含任何熱量,還能產生飽足感,多被當成瘦身餐的主食。且蒟蒻不被人體的酵素所分解,故不會被腸胃道消化吸收,可直接排出體外;再加上蒟蒻中含有一種可溶性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有預防便秘,減肥小腹凸出的困擾。 - 蒟蒻、
蒟蒻是一種幾乎零熱量、零膽固醇的食物,通常有蒟蒻絲、蒟蒻丁、板蒟蒻等各種形狀,現在還能買到添加不同顏色的蒟蒻絲,增加調理上的變化。在這裡,我們使用三色蒟蒻絲來製作蒟蒻涼麵。 蒟蒻的處理方式如下:從超市或市場買回來的蒟蒻絲已經是可以直接食用的,只要沖一下冷開水即可。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可以燒開一鍋水,滴入2滴醋,再把蒟蒻絲汆燙一下,撈起後再泡冷開水,然後再加入喜歡的食材及醬汁,這樣就可以享用一餐低熱量的美食了。 - 蒟蒻、
「蒟蒻」是一種植物,而且它在古早時代就已經出現,這些在北宋的「開寶本草」及明朝的「本草綱目」中都是有紀錄的。但是由於許多蒟蒻產品都是自日本進口,因此許多人還以為蒟蒻是日本所產,其實蒟蒻的原產地在印度、錫南、大陸東北及黃河流域附近,而傳入日本有說是在三百多年前於北海道群馬縣栽種,也有一說是繩文時代自印度半島渡海傳入,剛開始是以醫療用為主。蒟蒻最早出現在日本文獻裡是在西元3世紀時的類聚抄裡,蒟蒻在日本鎌倉時代是廟宇裡的供品,也使用在僧侶的精進料理中,一直都是高級品,直到江戶時期才成為平民食物。日本人將蒟蒻視為養生珍品,廣泛的運用在料理中,甚至每星期都會吃2∼3次蒟蒻料理,因此,蒟蒻又被稱為「日本豆腐」,這大概就是為何很多人認為蒟蒻出自日本的原因。 蒟蒻俗名魔芋,屬天南星科蛇芋,化學名為「甘露聚醣」,也稱為雷公槍(銃)、菎蒟等,其球莖外形類似馬鈴薯,頗開後的切面也如同馬鈴薯般的白色;同時因為蒟蒻跟芋頭屬同一科屬,加上相似的屬性,硬是拉近了蒟蒻跟芋頭的關係,所以說蒟蒻是類似芋頭與馬鈴薯,以食用地下莖為主的植物,不過其不同的是蒟蒻的球莖有毒不可生食,必須經過加工後才可食用;另外蒟蒻在民間之所以俗稱「雷公槍」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蒟蒻在春雷過後會從地底下迅速衝出來,將之動神的形容即得「雷公槍」之名。 大多數人其實都吃過蒟蒻卻沒看過蒟蒻真正的面貌,而不知道蒟蒻其實是植物,而以為它是如同製作果凍的明膠般是海藻所製成的產品。在台中東勢林場即有一個蒟蒻步道,導引遊客欣賞台灣原生種的蒟蒻。蒟蒻是雌株與雄株分別生長的植物,雌株較具觀賞價值,只開花不長葉,雄株則相反,只長葉而不開花。蒟蒻雌株的漿果汁具毒性,不可摘食,若碰到皮膚會產生紅腫現象,需儘速用清水洗乾淨。 在「中國有毒植物」一書中曾描述過魔芋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新鮮的莖有刺激性辛辣味,吞服時引起舌喉灼熱、癢痛、腫大。長時間吸入塊莖的粉塵可引起支氣管哮喘。塊莖用石灰水處理後,製作魔芋豆腐供食用,但渣仍有毒。」所以魔芋未經處理是不可食用的,不過在中醫的眼中它可當藥用,在大陸、日本民間說法中也說到魔芋可治療各種癌病。是因蒟蒻所含的「葡甘露聚醣」能干擾細胞的代謝作用,改善腦部腫瘤、癌症,如鼻咽癌、甲狀腺癌、淋巴肉瘤、乳腺癌、賁門癌、直腸癌等,但它其實並不具藥性,所以它是能改善病症而不能治癒,且千萬要記得「不可生食」。 - 蒟蒻果凍粉、
粉:水=1:30∼40 特色:與糖拌勻再加入水中煮溶,口感極Q,透明度最佳,室溫下即可結凍 用途:各式果凍、果醬